佛山市 关倩翘

2016-06-01 10:49:04 | 责编: 评论 0

锅耳楼——岭南建筑文化的历史书页(高中组银奖)

 佛山市第一中学 关倩翘

指导老师郭登成

    在百度上搜过了有关锅耳屋的前世今生后,不知是因为那做工精致,造型古朴的锅耳屋吸引了我,还是因为历史溯源的某种牵引,我毅然踏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访古迹之旅。

    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在岁月的指缝中流逝,从古时遗传下来的建筑如今大多已然破败或拆迁,许多凝聚着先辈智慧结晶的文化也濒临失传或在传承的路上变了味。我们意识到,就在我们的身边,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消失着,在呐喊着,在呼唤着,在等待着我们现代人的关注。而种种幸存的古迹和其他得以传承的文化印迹就像是一条连接古今的红线,让我们可以追随着,摸索着,重回当年那个值得怀念的年代。

    沿着寻访的足迹,在还未开始走进吴家大院的门口时,鲜明抢眼的锅耳屋便首先摄住了我的眼球——锅耳屋高挺的楼身,楼顶上造型独具匠心的锅耳需要行人抬起头来才可以看到。

    锅耳,又称“镬耳”,在粤北客家等地亦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这种如今已经越来越少的锅耳屋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岭南传统民居代表。在很多岭南文化的宣传场地如岭南印象园,或近几年新建的岭南风情旅游区如岭南新天地等,都少不了锅耳屋的标志性身影。从古时的防火,通风,防盗等多种功能,到如今成为宣传岭南文化的“形象代言人”,锅耳屋的作用随着年代的发展,不但没有退化更是发展出了新的高度!

    沿着清凉的石板路继续延长足迹,就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锅耳屋了。用双手抚摸历经上百年岁月冲刷的石砖,体会它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除四旧的磨难;抬头近看锅耳上做工精细,别具韵味的浮雕,重温当年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用相机捕捉每一份难得的风景,留住这岁月无声留下的痕迹。流连在格局分列有序的锅耳楼群,我采访了两位从北京来的老人。从老人的口中知道,老人是这里的本地人,在62年高考时考去了北京师范大学,从此没有再回来。今年是趁着过年的这个机会,带着自己在北京的夫人,回到广东寻乡根认祖宗的。当我问起老人是否喜欢这种锅耳楼建筑时,老人不假思索的说:“我是生在这里的人,你说我会不喜欢这里的东西吗?”。话音刚落,一种强烈的乡情瞬间溢满了整座锅耳屋。老人说,“这几天我走过了很多这里的古建筑群,包括烟桥古村,松塘村,逢简水乡等。我发现这些地方虽然比较完好地保留了许多古建筑,但却因为这些景点的某些商业化而显得有些不相衬。”的确,如今在许多古建筑保护群,虽然对被遗弃的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但随之而来的是某些商业化店铺的兴起,还有某些商人利字当头,乱收费的现象。它们盘踞在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来来往往的金钱交易与古色古香显得十分不协调。老人说:“还是希望政府保留的不仅仅是死的古建筑,更需要多保留一些活的风土人情,活的文化底蕴。”我认为,老人的一番话不无道理。怀旧要怀的更彻底些,应该避免在宣传岭南文化时走偏到商业化的道路上,破坏原有的古朴气息。我们要保护历史,更要尊重历史,保留历史的原汁原味。

    暂别老人,转过下一个十字路口。灿烂的阳光刚好折射在锅耳楼楼身上,树影婆娑,光陆迷离。墙上稍显斑驳的印记反而更显出锅耳屋独有的历史气息。楼顶上的祥云仿佛被阳光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箔,栩栩如生得像在流动般。锅耳楼内,天井旁的墙身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像是浮雕上青竹翠松的绿意破石而出。仰头而望,是方方正正的一片蓝天白云和二楼亭台的青瓷栏柱。此番美景令人不觉追忆起当年屋子主人午后在天井这里小憩,午读,谈天说地的痛快。沿着窄而高的黑木楼梯一步步上楼,可以听见楼梯发出的年久失修的轻微吱吱声。楼梯侧有彩色玻璃窗,打开窗台上精致的铜锁,推开窗门,满眼绿意葱葱,阳光柔媚,让人不管春夏秋冬都觉生机勃勃。

    快游毕时,遇见两位驻足谈话的年轻姐姐,听见她们大谈岭南建筑。我便靠近她们,简单介绍身份后就问道——

   Q:“你们对锅耳屋了解多吗?”

   A:她们听后相视一笑便答“我们是向导,是带着游客过来玩的,关于锅耳屋就当然熟悉了”

   Q:“那请问你们这个年纪的人对这种建筑风格熟悉吗”

   A:  她思索片刻便答:我们因为职业原因,对这些建筑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说是其他我们这种年纪的人,我想大都不会很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实在很少接触这类建筑。”

   Q:“据你们所知,现在喜欢这类岭南建筑景点的游客多吗?”

   A:“现在的游客大多数比较喜欢中西结合或者欧式的建筑,这种岭南式的古建筑会比较少人中意,大多数还是会选择购物区或者现代景点。”

    当被问及他们自身对这种建筑是否喜欢时,她们又提出比较喜欢江南水乡的建筑。他们认为这种锅耳楼的建筑太高,给人一种庄严而远的感觉。而且这种建筑的楼梯和门口太窄,对于现在的家具安置很不方便。她们表示如果可以将这种锅耳屋的建筑特色和现在的建筑特色揉杂在一起,或许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而在己拙见,也许像这两位向导所认为的,如今可尝试在新建的居民区或新型建筑中加入岭南的古建筑风格,而不仅仅是在某些地区局部保留这些建筑。政府和企业更要扩大这种建筑的辨识度,提高岭南古建筑的出场率。在新建筑中多加入这种旧的建筑标志和岭南的建筑元素,也许这样会使这种传统文化的宣传达到更好的效果。

    沿着吴家大院的石板路折返,从院内走到院外,我频频回头。舍不得,舍不得,我舍不得这耀眼红日下的古朴锅耳楼;舍不得佛山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舍不得与这片曾经辉煌,如今安宁的建筑群道别。走出了吴家大院,虽然人已经离开,但心却永远定格在那桩桩布局清晰、错落有致,寓意深远的锅耳楼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随记忆风化,反而会经岁月的浪淘后沉淀下来。我想锅耳楼就是这厚重的岁月沉淀中盖不住的珍珠,总有一天,它会重回人们的视觉之下,继续矗立原地,继续耀眼。 

  • 组委会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58号全国青少年华语风采大赛办公室

    QQ联系我们

    1539613632 贺老师

  • 组委会电话

    010-62760330


    组委会邮箱

    hyfcds@126.com

  • 官方微信

    【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换一换